泰踪出版发行快速出书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of TaiZong culture
全国咨询热线:17691180230
全国服务热线:18700409911
您的位置: 首页 >案例 >企业家出书

咨询热线

010-88888888

代写企业家传记范文《信仰的灯塔》

作者:时间:2020-03-3038624 次浏览

(一)

美国曾对世界上三千多名成功的企业家进行研究,后来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成功的人身上,基本具备七个品质,分别为:好奇心,社交情商,自律,感恩,激情,乐观,坚韧。

这是一项很客观的被众人所认可的研究结论,这项结论,揭示了成功人士为什么成功的内在基因密码。循着这个基因密码,我们吃惊地发现,本书的主人公臧海信臧老师,有几点特别可爱的地方。

好奇心:他对于每天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好奇,他每天总是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他说,“对于浩瀚无边的宇宙来说,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加起来不超过5%”;他对晚辈总是很谦虚,总是说,“你们让我进步了很多”;他,让我们看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文化光辉;

社交情商:他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喜欢的人,他看问题总是高屋建瓴,他很容易理解别人的立场,从不以自己的身份为格,不以自己的年龄为资;他,让我们看到了“大知闲闲,小知间间”的豁达心性;

自律:说到这一点,不要说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就算正值青壮年的我们,也鲜有能做到每天坚持一万步以上,每天坚持打拳和学习;他,让我们看到了“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的高贵品质;

感恩:有一次,他亲口对我说,“如果你有什么我能帮上忙的,尽管说,我希望每个校友的经济情况越来越好,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超越了基本的物质保障,人才能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有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他,让我们看到了“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先贤遗风;

乐观:他身上最动人的,就是在很多黑暗和不幸中,他总能看到积极阳光的一面,有一次他因爬山被一种植物擦伤且深度感染,若不是发现和治疗及时,后果不堪设想,可每当提起这一段往事,他总是说:“我很感谢那次经历,让我增进了很多中医知识,也让我更加深刻得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他,让我们看到了“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的信仰之光;

坚韧:他多年前便已爬完了秦岭的156座山,且爬山必登顶,做事不言弃,即使有一次天降大雪,一步三滑,他和几个伙伴还是坚持爬到了山顶;他,让我们看到了“千磨万击浑不怕”的弘毅之力;

当然,如果过去可以被改写,如果他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选择去从商,我们无从论证他会不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至少,他的身上,有着很多值得每个人学习和自省的地方。

这也是为什么,我坚持自己来写这本书的原因。

我们公司给人出过很多传记,我一直给团队强调的是“三点”,即寻找“价值点”——你要给读者呈现什么?围绕“中心点”——每棵大白菜都有一个菜心;塑造“故事点”——人最能记住的是故事。我想,一本书仅仅停留在记录过去,把的价值点指向子孙后辈,难免有些单薄和不尽人意,尤其是在遇到像臧老师这么好的素材的时候,可喜的是,惊喜远远大于担忧;

这本书,可以让大家了解到历史的变迁——臧老师的八十年,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反五反,抗美援朝,改革开放,八荣八耻,中国梦,是中国急剧变化的八十年;

这本书,可以让大家感受信仰的力量——臧老师的八十年,是个人成长与家国命运同呼吸的八十年,是个人生涯与党的领导共趋同进的八十年。他身上很多的闪光点,背后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信仰;

这本书,可以让大家感受到习惯的力量——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拥有好习惯的人,无论做什么,都相对容易成功;

如此之类还有很多,这里无法一一言说,需要靠大家慢慢去品味,这本书对于我而言,臧老师本人看起来有所感受,读者读起来有所获得,已是问心无愧,已是万分荣幸。

(二)

凡事都有一个开始,让我们从1941215日说起。

跟很多平常家庭的孩子一样,这,随着一声啼哭,一个鲜活的生命呱呱坠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的一个农户家里。

孩子出生,不论男女,都是天降大喜,可那时的父母并不像现在父母一般心生欢乐,他们更多的是担忧,多一个人,意味着多一份口粮,意味着原本就忍饥挨饿的家庭进一步雪上加霜。《朱德》传中说,朱德在生下来的时候,父亲想将他放在水桶里淹死,虽然此时离朱德出生已经过去了56年,但国共内战和日本的侵略战争,使得原本脆弱的机器已不堪重负,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普通人的日子到了几近凄惨的境地。好在孟津地区没有被1938年蒋介石炸开黄河水淹日本人的战祸所影响,而家里两代人的奋斗和作为臧家这个辈分中的第一个男丁,家人对他的到来满心欢喜和欣慰。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是莫大的幸福和幸运。

父亲给孩子取名韩信。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从项羽阵营转投汉高祖刘邦后,为其立下了汗马功劳,其“胯下之辱、一饭千金、推陈出新”等一系列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其指挥过的“京索之战、破代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淮水之战、垓下之战”等早已是古今战例中无法避开的字眼。“韩信”这个名字,承载着父辈对于孩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想。

当然,这种以名人姓名给自己孩子或者给公司产品取名的方式中外皆有,如被誉为自乔布斯之后又一个改变世界的人“埃隆·马斯克”,其享誉世界的能源汽车“特斯拉”,其名字便是为了纪念一个的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当然,之所以在这里提到马斯克,是因为马斯克跟本书的主人公还有一个惊人的相似点:爱看书。当别人都在探寻一个横跨“互联网、新能源、太空”三大领域且都取得惊人成就的马斯克的成功方法时,他本人的回答却相当简单:“我看了很多书。”这也是为什么本书的主人公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领导,遇到问题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能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父亲给孩子起这个名字,跟孟津这个地方的文化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孟津自古便是文化圣地,夏朝时孟涂氏在此封国,名曰孟地,又因内置津口(渡口),以周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而得名。

孟津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中的脉络中可圈可点,除八百诸侯会孟津外,龙马负图寺、枕山蹬河的汉光武帝陵、黄河小浪底工程等,都是孟津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和组成部分;其中,最值得说明的是在孟津最东端、距孟津三十公里的扣马村,发生了一个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故事——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而死。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君(位于今天的河北东部)的两个儿子,在兄弟中分别排行老大和老三。中国古代君主传位,通常传给嫡长子,可年老的孤竹国君认为叔齐贤能,表示要传位给叔齐。不料孤竹国君死后,叔齐坚决不肯继位,理由是按惯例,这个君位应归大哥伯夷,自己若取而代之,将让世人耻笑;而伯夷不肯让步,理由是父亲生前要让叔齐继位,若自己依惯例继承,不仅不孝,还有欺弟之嫌。长久相持不下,兄弟两人便在夜里出走了。

公元前1025年,武王率领大军渡河北上,准备前往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拦住武王的马头劝阻谏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忠乎?”——扣马村由此得名。

伯夷叔齐的行为,淋漓尽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仁”和“义”,而这正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精髓,这种文化的传承直到现在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纪实书籍《夹边沟记事》一书中,即将饿死的巴多学和沈大文,前者拒绝了一根救命的黄瓜,后者因饥饿过度至双腿无法行走,但却不愿麻烦别人,他将两个烂布鞋用绳子绑在膝盖上,打饭时跪着去,跪着回来。虽然如此做法跟个人性格和当时的环境不无关系,但多少能窥见些传统文化的影子。

而这些年代给予孟津人厚重的文化馈赠,随着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的碾压和带动,随着不舍昼夜的东流之水的推移和洗礼,连同那些无法承受的苦难和硝烟滚滚的战争,一同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年幼的臧韩信。这对臧韩信的成长和未来基础性格的奠定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土壤。

(三)

说到环境,小韩信出生的那几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91日德军闪击波兰到19458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的6年战争中,有61个和地区参战,约20亿人卷入战争,约9000万人死亡,造成了约4万亿美元财产损失。在这个庞大的数字中,中国军民伤亡约为3500万人,财产损失约5600亿美元。

中国是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主战场,自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中原地区作为中日决战的主战场,当地的人民遭到了战争的反复蹂躏,尤其是1938年兰封会战后河南战区进入相持阶段,各地大批难民争相涌入交通枢纽地河南,整个民生和社会生态系统严重失调,冲突不断;而军队决战,所需军粮要求由驻扎身份供给,人民负担进一步加重,粮食危机进一步凸显。

雪上加霜的是, 1941年开始,河南局部发生旱情,1942年,旱情持续加重,大部分地区颗粒无收,祸不单行,大旱之后又遇大规模蝗灾,加上政策失误和交通拥堵,河南人民陷入了大饥荒之中,据史料记载,这次饥荒导致300万人死亡,相当于整个河南人口的三分之一。树叶被吃光,树皮被扒光,整个河南很难看见一片绿色,而饥饿而死的难民随处可见。

小韩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

那时农民绝收,即便有点存粮,也要纳税、纳粮、抽丁和派捐,层层搜刮,节节压榨,导致老百姓只能靠红薯充饥。红薯除了果实,根、茎、叶都可以吃,据史料推测,红薯在中国的种植和推广,是中国明清人口几何增长的主要原因。小韩信清楚地记得,在他很小的时候,爷爷每年总会将红薯叶干带回来放在二道门口棚上。红薯叶干可以直接煮汤,晒干了可以磨成粉,可以做成饼,也可以做成面,饥荒时是充饥的备用品。农村有句俗语,家有隔夜粮,生活不心慌。现在很多农村家庭,可能钱没有多少,但是粮食有几十石,这都是饥荒年代延续下来的习惯。也因为如此,长大后的韩信几乎从不吃红薯,有时候哪怕只是看着别人吃,也觉得胃里泛酸。

可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发生了一个给小韩信带来终身影响的小故事。

有,一个衣衫褴褛、面色焦黄的母亲领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上门讨饭,奶奶看到后心中不忍,可那个饥荒的年代,家家户户都缺衣少穿,自给自足尚且困难重重,哪有匀出来多余的食物给乞讨的人。奶奶迟疑再三,可眼神交织的那一刹那,她叹了一口气,最后还是转身到灶房,将篮子里仅剩的一个馒头掰下一半,递给了那位母亲,然后也没舍得吃,全部给了孩子,孩子狼吞虎咽,腮帮子鼓得满满的,不到一分钟,半个馒头便下肚了。妇人给奶奶磕了头,连说谢谢。

如果说传统文化的熏陶给了小韩信善的思想,那么,这个在小韩信心中留下不可磨灭记忆的故事便给小韩信身上种下了善的种子。他未来成长过程中的很多善举、善意、善心,都是从这个小故事里汲取的养分。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但奶奶的行为却是何等伟大,世界四大文明中,为什么只有中国文明始终延续?

我想,这个故事里可能隐含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答案。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叹服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得不折服于华夏文明的无穷魅力。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也出世的,这种理念,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人格,而“四书五经”作为主流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生出了万年根,不断滋养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成长。千百年来,不管我们经历什么样的风雨沧桑,饱受什么样的痛苦劫难,遍尝什么样的歪曲蹂躏,只要根在,我们一定会发出希望枝,长出千秋叶,结出胜利果。

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说:“如果没有机遇、文化和环境因素,即便是智商超过爱因斯坦,也只能做一份平凡的工作。”而亿万炎黄子孙能从一出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自觉内化为成长的营养,对每个孩子而言,无疑夯实了成长的基础。

小韩信跟很多同时代的小孩一样,从小接受的是《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的教育。《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儒家的观点。虽然错综复杂的各方势力对当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小韩信却在家人的照顾下,在族人的疼爱下天快快乐乐地成长。